商之都与中国百年霓裳共舞

发布时间:2011-10-28阅读次数:
分享到:

  文章来源:安徽商报 

    十月即将离去,深秋时令也将挥别江淮大地。作为我省著名商业零售企业的商之都,从本周末开始,与“雅戈尔”品牌联手,开展主题为“百年霓裳”的2011年服饰文化节活动。
    本次服饰文化节活动,主要是以介绍宁波“红帮裁缝”的发展史为主线,采用图片和道具展示的方式,为广大消费者掀开中国服饰百年历史演变的面纱,再一次展示商之都“精品、魅力、时尚”的元素。
红帮裁缝   源远流长
    我们通常所说的“红帮裁缝”,据历史考证,发轫于清末民初。当时以宁波为代表的城市作为当时最早与国外通商的口岸城市之一,有不少外国人涌入,其中以荷兰人居多。因荷兰人头发颜色多为红棕色,故而当时国人称其为“红毛”(后来此称谓泛指到所有欧洲人)。不少中国裁缝曾为“红毛”裁制过服装,“红帮裁缝”之名由此而来。
    “红帮裁缝”历经横滨港学艺、上海滩成名、沪宁线领先、东三省跨越、大武汉创优、胶州湾拓展、京津城争光、东南亚建树、大西部溢彩、杭甬城奉献等历史时期,创立了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的“五个第一”,涌现出了“裁缝状元”陆成法;“国服高手”余元芳;“父子裁缝”陈阿根、陈祥华;“跨国裁缝”陈陞曙;“巧匠”王庭淼等无数名手。成为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开拓者。    
    “红帮裁缝”在17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刀功,手功、车功、烫功的“四个功”、 胁势、胖势、窝势、凹势、翘势、剩势、圆势、弯势、戤(音“盖”)势的“九个势”和“平、服、顺、直、圆、登、挺、满、薄、松、匀、软、活、轻、窝、戤”的“十六字标准”,成为中国服装史的经典。其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经营方法,成为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尤其是强调西服制作的 “一对一”人性化服务,在工业流水线大批量成衣的今天,都属于凤毛麟角,分外可贵。这样精工细作做成的西服,实质上已超越了单纯服装的含义,而成为一种美轮美奂的手工艺品,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中山装与旗袍   历史变迁的见证
    据红帮文化研究所所长冯盈之教授的考证发现,“红帮裁缝”与辛亥革命几乎同步孕育、发展,是辛亥革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辛亥革命不但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朝专制统治,同时也推翻了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以等级标志为核心的服饰体系,直接导致了服装制度的变革。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新式服装。而第一件中山装的制作人,据多数人认可,应为红帮传人张方诚。此后,“红帮裁缝”参与对中国封建服制的颠覆,引进并改造了西服,制作和推广了中山装,带领女性改良了旗袍,是中国服装史上一个对辛亥革命有独特历史贡献的创业群体。
    中山装是由革命家和“红帮人”为创制主体,以革命气概和科学精神相结合,博纳中外,不断发展,成为中国服装走向现代化的第一个重大成果。旗袍也从原先满族女子缺乏美感的长而宽大的直筒式大衫转向了立体造型时代。改良旗袍成为女性解放的重要表征。
    中山装是“西服东渐”的结晶,旗袍则是“东服西渐”的代表作。这两种中华民族的现代服装已成为中外服饰文化双向交流、互相融合的经典之作。正是它们促使互动式的中外服装文化交流驶进了快车道。
百年霓裳  与商之都共舞
    本次商之都/雅戈尔2011年服饰文化节,不仅在设施道具上精雕细琢,力求给顾客带来视觉的盛宴外,还有一系列活动以飨广大消费者。
    10月30日上午9:00将在西大门广场进行开幕式,届时将以一种中国传统的形式来启动本次盛会。开幕式后,将有一场盛大的模特秀展现在您的面前,相信富有魅力、时尚的服饰视觉盛宴会令您驻足观望,流连忘返。
    11月5、6日两天,商之都还邀请“红帮裁缝”第三代传人,曾为多名国家领导人量体制衣的知名量体师夏国定先生莅临,为先期预约成功的VIP顾客量体。名手精工,难得一见,实在不容错过。
    在为期20余天的活动期间内,商之都旗舰店在一楼西南角,展出中国百年服饰历史演变中的图片和重要代表性道具、服饰等,带您进入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空间。百年霓裳,将在此绽放,开拓您的视觉空间、打开您的记忆闸门。